(资料图)
行业深度调整期保利生存样本,规模竞赛与效益提升的平衡术,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10月22日,保利发展三季度财报揭晓,成为首家披露业绩的上市房企。这份成绩单不仅打破了市场对“央企抗风险能力强”的固有认知,更暴露出行业寒冬下头部房企的生存困境——第三季度净亏损7.82亿元,去年同期盈利3.93亿元;前三季度虽以2017亿元签约金额稳居销售榜首,但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5%至19.29亿元,毛利率从巅峰期的30%以上骤降至10%左右。 在“以价换量”成为行业常态的背景下,这家手握充足资金、融资渠道畅通的央企,正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管理能力承压、存量项目减值等多重挑战,折射出整个房地产行业在深度调整期的集体阵痛与转型挣扎。 利润坍塌背后 扩张策略与市场寒冬的双重挤压 保利发展三季度营收568.65亿元,同比增长30.65%,但利润总额亏损约6000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接近8亿元,“增收不增利”的悖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公司官方解释称,第三季度不并表项目结转亏损10亿元是主因,而并表项目仅贡献约2亿元净利润,基本维持盈亏平衡。 但更值得深究的是少数股东损益的异常变化——在公司整体亏损的情况下,少数股东单季仍获得7.30亿元收益,前三季度少数股东损益同比增长3.56%至45.87亿元,占净利润比重高达70.41%。“少数股东盈利、上市公司亏损”的倒挂现象,揭示出合作开发模式下利益分配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保利在项目选择与风险控制上的潜在漏洞。 毛利率的持续下行更直观印证了盈利能力的恶化。前三季度毛利率约13.37%,同比降低2.5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0%左右。这一数字与几年前30%以上的峰值形成鲜明对比,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的根源在于保利近年来的扩张策略。2022年至2024年,保利拿地支出接近4000亿元,总货值约7350亿元,规模稳居行业第一。今年上半年又拿下26个新项目,总地价509亿元,同比暴增304%。 在行业下行期逆势扩张,本意是保住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但高昂的拿地成本叠加市场需求疲软,导致新项目去化周期拉长,利润自然受到影响。以上海为例,多个高端项目因质量减配、延期交付引发业主维权,广州豪宅项目海珠天珺更被投诉虚增套内面积超2000平方米,经核查确认是将候梯厅错误计入套内面积。这些质量问题在过去较为少见,反映出快速扩张下管理能力的滞后,也暴露出保利在项目质量管理上的疏漏。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保利在三四线城市的存量项目正面临严峻挑战。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在三四线城市的未售土储约20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其中近60%尚未开工。在供需关系改变的背景下,这些存量项目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面临减值风险。 到2024年末,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已达79.26亿元。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40.19%的数据,更直观反映出公司“去库存优先”的战略调整。如何在存量项目去化与新项目开发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保利管理层必须直面的难题。 高回款率与低融资成本的双刃剑效应 尽管利润端承压,但保利在现金流管理上仍展现出一定韧性。前三季度销售回笼1941亿元,回笼率高达96%,这一数字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平。截至三季度末,账面货币资金1226.46亿元,短期债务746.37亿元,资金基本够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9.77亿元,同比增长143.66%,但比上半年减少90多亿元,主要原因是三季度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了102亿元。现金流的波动,反映出保利在资金调度上的精细管理,也暴露出在行业寒冬下资金使用的谨慎性。 融资渠道的畅通是保利的另一大优势。今年5月,公司完成85亿元现金类定向可转债发行,综合成本仅2.32%;6月获准注册5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8月再次注册100亿元中期票据;9月又发布融资预案,拟公开发行最多150亿元公司债。2024年末公司综合融资成本降至3.1%,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 低成本的融资能力,为保利在行业寒冬中提供了重要的财务缓冲,但也暗藏风险——土地储备越多,资金占用越大,资产减值风险也越高。前三季度新增容积率面积290万平方米,总成本603亿元,全部位于38个核心城市,51%的投资金额集中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这种“聚焦高能级城市”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上行期可能带来高回报,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却可能因土地储备过多而加剧资金压力。 保利管理层在回复投资者时坦言,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虽然公司保持较大强度的增量投资,且新项目盈利能力较好,但存量项目较多,去库存和利润改善需要时间。这种“规模竞赛”与“效益提升”的平衡术,正是保利当前转型的关键。 从恒大、碧桂园到万科,曾经的行业龙头相继遇到困难,保利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关键在于能否在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目前来看,保利选择的策略是用高回款率维持流动性,用低融资成本降低财务压力,但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仍需市场检验。 在销售端,保利前三季度签约金额2017.31亿元,签约面积1010.42万平方米,虽然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排行业第一,但签约面积同比下降25.13%,签约金额同比下降16.53%,面积降幅大于金额降幅,意味着公司提高了销售均价。 数据进一步显示,均价同比提升约11.5%,主要得益于城市布局优化,投资重心向高能级城市倾斜。“提质增效”的策略,在市场下行期既保障了现金流,又提升了项目利润率,但也可能因价格提升而抑制部分需求,如何在价格与销量之间找到最优解,考验着保利的市场判断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保利在项目开发节奏上的调整。今年以来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40.19%,说明公司把重点放在去库存上。在供需关系改变的情况下,存量项目面临减值风险,而新项目的开发则更加谨慎。这种“存量去化为主、增量开发为辅”的策略,既是对市场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布局。但如何平衡短期去化压力与长期发展需求,仍是保利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融资
投资
利率
上市
发行
央企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