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财经 >

子女需要和父母沟通 “亲妈牌交友中介”:我被父母跨地安排了“好朋友”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看真人秀《我家那闺女》,展示何雯娜在生活中的闺蜜是父母朋友的孩子,她们交情表现得特别好,我就感到很诧异,甚至还有点佩服何雯娜。因为父母介绍我认识的年轻人,我无法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来自上海的95后女大学生肖奇,近来颇为一桩事感到烦恼:妈妈极度热衷给独自在大城市求学的她“安排交友”,而肖奇也极度排斥“被安排”。

“我从小到大不是很叛逆的人,对交友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但很明显,妈妈把交朋友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还有不少90后、90后在校大学生或者职场年轻人,面临和肖奇类似的烦恼。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子女能否适应大城市独立生活始终怀有极大的担忧,或者对子女人际关系发展持有个人观念,因而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跨地隔空”为子女“安排朋友”。

“安排朋友”杀伤力不亚于“安排相亲”!违背心理舒适程度和自然程度的交友方式,困扰了90后、90后的生活,甚至影响到和父母的关系。

安排朋友如同“多双眼睛”,你的父母有“分离焦虑”吗

肖奇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平时生活比较宅。离开老家去上海读大学后,妈妈就很操心地要为肖奇找一些能在上海帮助她的“老乡朋友”。

这些人通常是肖奇妈妈同事家的子女,年纪比肖奇略大一些。妈妈和同事都觉得这主意极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家长的“牵线搭桥”下,那些“老乡朋友”一般每隔两周请肖奇吃饭,或者约她出去逛街玩耍。

肖奇感到“有点怪”,不太乐意,但没有理由反驳妈妈,每次都去了,场面无一例外都很尴尬——“朋友们”没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只是出于家长的要求,出于礼貌,专门花时间来学校找她。

除了每次硬着头皮和那些哥哥姐姐“尬聊”,更令人不快的是,妈妈总是通过这些“朋友”打听自己的种种情况。肖奇说,与其说是妈妈帮她找朋友,不如说是给自己多找了几个监控摄像头。

“我明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一个人到大城市读书,本来不就是要学习独立成长吗?妈妈强行安排朋友,我不仅不能成长,还总要想办法躲开他们,或者防止他们向我妈透露什么不好的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教授夏翠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亲妈牌交友中介”现象。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分离个体化,就是一个分离并逐渐形成自己,形成个体的过程。假如父母把已经成年的子女还当成小孩,安排他们的生活和朋友,那么孩子真的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竟然还不是独立的个体。”

夏翠翠认为,肖奇妈妈的表现是一种“分离焦虑”的体现。

孩子成年之后,当父母和孩子分离,父母可能会表现得比孩子更焦虑。“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尤其是孩子离得比较远,不在他们视野范围内的时候”。

夏翠翠认为,面对“分离焦虑”,除了沟通,父母自身成长是关键。“孩子离家之后,从家庭的成长周期来看,父母要面对空巢期突然而来的失落,自身也需要成长和改变”。

你无法阻挡父母的“安排”,可能是家庭中与父母互动的结果

90后李萌萌本科毕业后闯荡北京找工作,一个人租房,单身,成了北漂。靠着勤奋努力,李萌萌在同龄人中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初来乍到,李萌萌还没认识很多新朋友,主要人际关系都活跃在职场关系里。偶尔她会感到孤单,但能够自我排解——方法是在豆瓣上找人组团周末city tour,半年一次结伴长途旅行。

爸妈很快察觉到了李萌萌在北京人际关系方面的单薄,于是就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想法,搜罗了周边能认识的,和李萌萌有诸多“共同特质”的年轻人,介绍给女儿认识。比如都是北漂、独居、爱好文艺等。

李萌萌多次和爸妈提出,她并不需要太多所谓的朋友,一个人舒服自在的状态挺好,但爸妈觉得女儿这样“不正常”,是病态的,有个颇具规模的朋友圈,才是阳光积极的表现。

在和爸妈几轮拉锯战后,李萌萌还是败下阵来,答应努力接受爸妈推荐的年轻人。“我几乎每次一见面就后悔,大家完全是不同频道的人。这就像HR筛选简历和面试真人这两阶段的差别,爸妈的确按照‘共同点’筛选,但见面都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内心很排斥,身体在勉强接受。”李萌萌说,但不小心开了一个头,感觉就没法再拒绝后续的“安排”了。

夏翠翠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指出,该现象隐藏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为什么能接受”。“如果孩子能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接受‘被安排’呢?这可能是她在家庭里和父母长期互动的结果”。

夏翠翠指出,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某件事上显得“被动”,那么需要考虑他是否天生就很被动?“不仅是交友,可能孩子从小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安排的。那么在他离家之前,这种互动模式就已经形成了”。

“所有他可能遇到的问题,家长都为他考虑了——这就是长期互动的结果。”对此,夏翠翠认为,和李萌萌有同样难题的年轻人,可以选择针对父母的担心作一些表达。

“父母给安排交友是怕你孤独。如果你能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拥有丰富的生活,他们的担心会相应减少。”

被“强塞”索求欲很强的朋友?早早划清楚关系的定位和界限

90后魏小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亲妈牌交友中介”最困扰他的问题是:被父母“强塞”了一堆单纯处于咨询关系,却非要肆意“越界”的“朋友”。

魏小田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读新闻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忽然发现爸妈隔三差五地会介绍几个同龄人,或者比他小的学弟学妹来加他微信。

爸妈每次打电话“介绍朋友”时都会说,听闻魏小田成绩优异,且实习经验丰富,周围亲戚、同事便要“取经”,或者但凡家中也有学新闻的孩子,便要和魏小田交朋友,进行“学科交流”“互帮互助”。魏小田原本以为,只要将自己获取到的信息,尽量提供给有需要的同龄人或弟弟妹妹,就算“仁至义尽”了。

但是渐渐地,魏小田有点招架不住了。那些“寻求学习交流的朋友”,很多事情都要依赖他帮忙解决。比如爸爸同事的女儿,一个小他4岁的姑娘,连续打电话给魏小田,说一个期中论文不太会写,请魏小田代劳。

随着找工作实习越来越忙,魏小田感到爸妈给他带来的“朋友负担”越来越重——“似乎他们和我交朋友只是为了获得方便,把原本简单的咨询关系放大为一种想当然的亲友关系,那我们关系不平等,并没有认真维护的必要。”

但爸妈听到他这么说很生气,认为魏小田自私自利,不乐于助人。

夏翠翠认为,该案例体现了一些父母和90后人际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90后成长背景是社会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行业大爆发,他们的物质生活优越,更追求心理层面的满足。跟朋友在一起,合得来就交往,合不来就不交往,看重个人选择。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人际关系不仅是精神纽带,还会有一些物质方面的纽带。”

夏翠翠觉得,如果遇到类似魏小田这种状况,子女需要明确和父母沟通清楚,在这段围绕“帮忙”的人际关系中,你能够“帮忙”的意愿程度、事件类型、参与限度。

另外,夏翠翠指出,年轻人在大城市和原来所在的小地方,社交网络是完全不同的。年轻人可以让父母了解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际圈子,强调和父母不同的部分。“毕竟父母要你接受‘安排交友’,是认为你跟我一样的,所以需要尽量强调现在生活环境的不同之处,以及强调我和你的不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

关键词: 交友中介 跨地好朋友

最新文章